区域共享型现代航运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研究
“一带一路”视阈下区域共享型现代航运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研究
刘红明
(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,南京 211170)
[摘 要]本文从航运人才发展现状问题入手,分析现代航运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;提出了区域共享型现代航运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思路;围绕“一个机制三个中心三大平台”,研究了现代航运技术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方法与举措。
[关键词]一带一路 区域共享型 现代航运技术 公共实训基地
[中图分类号]G710
[基金项目]本文系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:“现代学徒制’下高职实训基地管理模式的改革研究(课题编号:2015JSJG325)
[作者简介]刘红明(1968-),男,江苏靖江人,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、副研究员、博士,研究方向为经济理论与政策、高等教育。
一、引言
据国际海运组织分析,世界货物贸易中90%以上是通过海运实现的。我国海上运输承担着90%以上的国际贸易和50%以上的国内贸易运输任务,有力地支撑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[1]。然而,近年来全球航运业举步维艰,港口贸易也惨淡萧条。在整个大产能宏观周期的底部,航运经济没有最低,一直呈现L型底部趋势,市场复苏遥遥无期。在全球经济持续疲软、国际贸易增长乏力和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,中国提出的“一带一路”战略,促进了航运产业升级和产业链上下游垂直整合,推进国家产业政策健康发展,也给中国及沿线国家港口贸易注入了新的活力。
航运业是紧密服务“一带一路”战略执行者。为适应航运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,推进航运现代化,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实施产教融合、校企合作,推动政府、行业、企业和院校资源开放共享,为行业、企业提供先进航运技术教育培训、技术服务以及科技创新服务平台。因此,建设现代航运技术公共实训基地,是节约航运人才培养成本,提高社会效益,提升航运高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。
二、现代航运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的意义
(一)是提升国际化高端航运人才竞争力的需求
近年来我国船员队伍日渐庞大,截至2015年底,全国注册船员1349492人,其中海船船员638990人,内河船员710502人,分别比2010年增长207.85%、187.42%、和236.51%,船员队伍规模位居全球第一;全国拥有船员培训机构81家,全年各层次航海类院校招生总数23564人(见图1)。
图1 2015年各层次航海类院校招生数
然而,只有10%左右的优秀船员能够打入欧美船东的市场,这与菲律宾等国相比差距较大,同时中国外派船员主要服务在散杂货船,占输出总量的80%左右,而技术要求高、工资待遇好的船型,中国船员很少能涉及,船员的国际竞争力一直无法提高。高端航运人才的缺乏导致我国航运业总体国际竞争力水平较弱,尤其全球航运业至今仍未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困境,2008年以来整体进入了一个较长时间的低迷状态,航运需求增长缓慢、航运运力供给持续过剩的供需矛盾仍较突出,航运业面临严峻的市场挑战[2]。如何转型升级,提升国际竞争力,培养高端航运人才是航运业迫切需要解决的燃眉之急。
(二)是推进国家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的重要手段
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继承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合作、共赢理念,以海陆运输通道为纽带把众多国家和地区联系起来,形成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核心的互联互通。沿线60多个国家、数十亿人口,经济发展潜力巨大,这些国家之间的经济融合和相互促进,以及陆上“一带”与海上“一路”的互联互通,为全球海运业发展带来巨大需求。同时,“一带一路”战略致力于基础设施、贸易、金融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,在项目、资金等方面为航运业发展提供有利条件。
“一带一路”战略为航运业复苏乃至国家经济的发展增添了信心,也对航运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如何面向“一带一路”战略需求,打造适应并能提升“一带一路”进程的高素质航运人才?航运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。随着国家“一带一路”战略的实施,中国应全面提升船员队伍的总体素质和专业综合技能,培养和保持专业优质的船员资源,为全面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。
(三)是STCW国际公约履约的要求
航海是实践性很强的职业,实践训练是航海职业核心素质形成的最基本条件。1995年,国际海事组织(IMO)制定、颁发了“海员培训、发证和值班标准国际公约(STCW78/95公约)”,重点突出“船舶实践动手能力”的培养。我国是缔约国和首批履约国,2004年,中国国家海事局出台了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海船船员考试评估和发证规则》,简称《04规则》,规范了船员培训和适任评估。建设现代航运技术公共实训基地,正是为了更好地满足STCW公约以及我国海事主管部门对船员实操技能评估的要求。
(四)是区域经济发展对船员终身教育的新路径
进入新世纪以来,全民学习、终身学习已成为社会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。发挥专业和现代航运技术实训基地优势,充分利用政府和行业的政策引导作用,加快船员终身教育体系构建,实现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变,由在校学生为主体向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转变,由满足单一学习需求向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转变,建设区域共享型现代航运技术实训基地,服务船员终身教育,完善培训设施和师资条件,积极拓展船员培训项目,为高中应届毕业生、航运企业员工、社会人员等三类人员提供从支持级到管理级、从短期培训到学历教育、从技能鉴定到知识更新全方位的船员教育服务,贯穿法规所允许的船员职务晋升全部路径,形成完备的船员终身教育体系。
三、现代航运技术公共实训基地的建设思路
以培养高端应用型航运人才、服务海洋运输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,对接国际标准,校政行企合作共建机制灵活、体系完备、设施一流、管理先进、开放共享的航运公共实训基地,建设中国航运人才培养示范基地、“一带一路”战略应用型航运人才开发研究基地。
面向国家海洋强国、“一带一路”、长江黄金水道和江苏沿海开发等重大战略,以培养高端应用型航运人才、服务海洋运输产业转型升级为目标,紧紧围绕“创新一个机制、打造三个中心、搭建三个平台”三大内容,建设技术性、综合性和公益性的现代航运技术公共实训基地(见图3)。组建全国航运职业教育集团,发挥行业宏观调控、政策引导和标准引领作用,建立政策导向的行业助推机制;发挥集团优势,探索实践集团内多主体参与、多渠道投入、多层次合作的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模式,形成产教一体、良性互动、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。以世界一流海事大学为标杆,对接职业岗位需求,校企合作全面升级建设“航海专项技能实训中心”、“航海职业技能仿真训练中心”和“实船综合训练中心”。利用先进的云计算技术,建成航运人才终身教育、终身服务以及科技创新三大平台,构建“线上线下”一体式管理、一站式服务的船员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。
图3 现代航运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思路
四、依托职教集团,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运行机制
邀请国内外航海及航运服务类职业院校、行业、企业、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,组建“全国航运职业教育集团”。建立和完善集团内部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,提升内部聚集能力,促进集团成员的深度合作和协同发展[[3],营造产教融合的良好组织环境,促进校企深度、广泛合作。
(一)实行“协作制”运营模式,促进项目可持续健康发展
利用航运职教集团的组织和资源优势,根据集团内不同企业和院校间的不同技术优势和利益诉求,按照“统一规划设计、分项联合建设,集团内开放共享、联建者利益分享”的原则,以二级实训中心或三级实验实训室为单位,采用资金、技术、设备、人才以及资源等多种投入形式,把本项目分若干子建设项目分别联合若干企业(包括行业主管部门或协会)和院校组成联建单位“协作组”,在平等、共商、互利的基础上建立项目联建“平等协商、利益分配、开放共享以及协作育人”四大协作机制,通过定期召开协商会议决策、解决、协调重要的建设和运行事项以及发展策略,以“协作制”运营模式促成职业技能实训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,形成项目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(见图4)。
图4 项目协作制运行模式框架图
在职教集团内部,以“协作制”共建开放性的实训基地为支撑,大力联合联建企业和院校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,积极探索校企双主体育人、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双导师教学[4],签好学生与企业、学校与企业两个合同,明确学徒的企业员工和职业院校学生双重身份,形成学校和企业联合招生、联合培养、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[4],切实落实企业在育人环节中的主体责任,提高生产、服务一线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和人才培养的针对性,实现校企“协作育人”[5]。
(二)扩大国内外开放共享,服务国家“走出去”战略实施
积极发挥实训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,除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终身学习、终身服务以及科技创新三大共享平台以及开放共享机制的建设,实现本基地资源在集团内充分开放共享外,利用职教集团的组织优势和行业影响力,积极联络国内外、境内外院校或组织,合作召开国际性会议,开展重大国际合作项目,开展国际学术交流、合作研究、职业培训等互访工作,扩大基地的国际影响力,创造更大的运行效益[6]。
积极推进与“一带一路”沿线国家开展职业教育合作。在政府部门支持下,通过与境外院校合作,撬开东南亚等欠发达地区船员教育与培训的大门,为航运企业引入新的“人才红利”。进一步扩大中外合作办学比例和层次,招收国(境)外留学生;利用项目建设契机,扩大国际交流与合作,引入国际优质资源,消化吸收推进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,借鉴国外案例教学等有效的船员培训和教学方式,配合“走出去”航运企业面向当地员工开展技术技能培训,培养符合航运企业海外需要的本土人才。
五、优化实训体系,打造国际一流的航运技术实训基地
从航运人才实践教学体系的全面构建入手,融合行业、企业以及周边同类院校的优势资源共建共享实训中心,精心打造一个国际一流、国内领先的技术性、综合性和公益性航运技术公共实训基地。
(一)构建现代航运技术综合实训体系
航运技术综合实训体系的构建将紧扣服务产业转型升级的历史使命,从促进人才进步和技术发展两个方面入手,对接船员终身教育、学历教育以及技术服务三条主线,从教学过程和内容、硬件平台以及管理体系三个纬度,构建现代航运技术综合实训体系(见图5)。
教学过程和内容:对接STCW国际公约和国内船员培训相关法规,从分析航运业转型升级对高端应用型航运人才的能力需求入手,分“职业准备、职业准入和职业适任”三大模块,按能力递进和课证融通原则优化实践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。
硬件平台:以最新航运技术发展为引领,细化梳理航海类专业的技术技能要求,按最大共享原则求同存异构建硬件平台。
管理体系:对接船员终身教育体系,以高新信息技术为主要载体,以开放共享为主要手段、以提升服务效益为核心目标,按公益性原则创新“产学研用”一体化管理体系。
教学内容、硬件平台和管理体系三纬度互相促进、互相支撑,共同打造集教学、科研、培训、技能鉴定、竞赛以及生产六大功能于一体的航运技术综合实训体系,培养行业急需的高端应用型航运人才,成为航运企业转型升级的“助推器”、促进就业的“稳定器”、人才红利的“催化器”,从人才和技术支撑两个角度,全面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。
图5 航运技术综合实训体系架构
(二)校企共建现代航运技术实训中心
按“教学、科研、培训、技能鉴定、竞赛以及生产”六位一体的建设理念,重点打造航海专项技能实训中心、航海职业技能仿真训练中心以及实船综合训练中心等三大实训中心。
1.航海专项技能实训中心
联合知名航运企业,以共建共享企业培训基地模式,建设液化气船货物操作、油船货物操作、化学品船货物操作等实训室,进一步拓展船员特殊培训项目,建成国内领先、功能全面、开放共享的航海技能专项训练中心,成为国内船员专项技能培训和特殊技能培训领域的品牌。
2.实船综合实训中心
校企合作共建专门用于教学实训的停泊实习船,通过配套码头等建设,建立集航海、港口以及港航服务于一体的实船综合训练中心,积极拓展航运类实船培训项目、承接海事局的区域内船员及评估员的适任培训和评估任务,扩大和海事主管部门的战略合作,提升学校服务航运行业能力,实现人才培养链和产业链的高度融合。
3.航海职业技能仿真训练中心
联合企业、知名海事大学,通过企业设备投资、合作方技术投资或区域内其他高、中职院校联建的形式,建设一套体现当今世界航海仿真最新技术的全任务、开放型、高精度以及符合联合演练模式的船舶操作模拟器、轮机模拟器、船舶智能化机舱、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管理和共享平台,解决顶岗实习风险大、成本高、容量小、限制多等传统航海教育普遍性问题,配套开展虚实结合的智能化机舱二期工程项目,打造集“产学研用”于一体、虚拟现实和实物仿真结合国内航海职业教育与培训示范中心。
(三)“互联网+教育”打造航运技术三大共享平台
聚焦航运业转型升级技术难点,对接船员终身教育体系和我国船员管理体系,利用大数据、云计算等新一代热点信息技术,线下线上联动,建成“线上线下教学+综合实训”的航运人才终身学习平台、“评估考证+信息资源管理”的航运人才终身服务平台、“创新研发+企业技术服务”的航运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三大共享平台。
1.“线上线下教学+综合实训”的航运人才终身学习平台
采用虚拟仿真技术,以航运技术实训基地实体设备和实训项目等线下教学资源为原型,重点突破受陆地环境和规则所限,无法按照STCW公约要求实现的综合实训项目,开发配套虚拟综合实训软件,完善船员终身教育体系;依托新一代网络教学云平台,以泛在学习和混合式教学为核心思想,开发具有MOOC或SPOC特征、涵盖船员终身教育主要科目的网络学习课程群。构建“线上线下教学+综合实训”学习平台,服务航运人才终身学习,解决以往航海职业教育中长期存在的设备价值高、运行成本高、安全风险大、学习时间难以保证等难题
2.“评估考证+信息资源管理”的航运人才终身服务平台
联合海事局、船员服务协会进行终身学习平台建设,在海事局的支持下,有限连通国家海事局船员电子申报暨综合信息平台(船员服务网),以促进信息及时交流和资源充分共享为出发点,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载体,开发“船员信息资源管理服务系统”,打造“管理、服务、交流”一体化的航运人才终身服务平台。
3.创新研发+企业技术服务”的航运产业科技创新平台
以“一带一路”应用技术型人才开发、产业转型升级、创新研发与社会服务等问题为导向,搭建国际和国内航运技术研究平台,跟踪全球航运发展的新理念、新技术、新趋势和新制度,把握国际航运市场变化的脉搏,发挥航运智库作用促进航运技术进步,提升航运业服务“新丝绸之路经济带”和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”国家战略的能力[7]。
“十三五”时期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的关键时期,也是海洋运输产业发展转型的重要战略机遇期。产业转型发展,最直接的动力来源于人才进步和技术发展。区域共享型现代航运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研究,正是响应海洋强国、“一带一路”等重大战略,对接国际标准,发挥行业企业在高端人才培养、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,加大“引进来”“走出去”的开放力度,精心打造的一个服务航运业转型升级的开放共享平台,推进产教深度融合,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术航运人才。
参考文献:
[1]《教育部交通运输部关于进一步提高航海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》(教高[2012]3号)[S].2012-02-27.
[2]刘家梅.抓住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机遇大力发展航运教育[J].中国水运,2010(11).
[3] 翁伟斌.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内部治理机制:架与推进路径[J].中国高教研究,2016(5).
[4]《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》(教职成[2014]9号)[S].2014-08-25.
[5]周如俊.中职国家示范校创建视角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建议[J].职教通讯,2015(25).
[6] 杨培举.海涛声声入梦来[J].中国船检,2016(3).
[7]石庆贺.航海院校学生敬业精神培养的实践策略[J].航海教育研究,2014(1)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