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航运业加速低碳变革,200万船员如何不被时代“抛下”
全球航运业正加速迈向低碳未来,但这一转型不仅关乎燃料与技术的革新,更考验着200万船员的技能升级与职场安全。国际组织、政府与企业正携手应对这一“公正转型”难题,确保船员不被时代抛下。
海运业承担着全球近90%的贸易运输,贡献了约3%的全球碳排放。随着国际社会对脱碳目标的紧迫要求,航运业正逐步淘汰传统重油,转向氢、氨、电池等替代燃料。然而,这一转变正给船员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国际船员福祉与援助联盟(ISWAN)的调查显示,超过40%的船员认为减碳转型导致工作量增加、压力加剧与疲劳加重。更有船员坦言:“支持减碳是好事,但希望用更人性化的方式推进。”
替代燃料的潜在风险不容忽视。以氨为例,其易燃、易爆且具毒性的特性,要求船员必须掌握泄漏应急处理技能。全球海事论坛脱碳事务总监Jesse Fahnestock指出:“未来氨燃料船可能减少船上人员,更多依赖岸勤团队监控。”这或意味着船员需适应更复杂的操作流程与跨领域协作。
与此同时,智能船舶的普及要求船员具备数字化能力,包括航线优化、能效管理及自主驾驶系统操作等STEM技能。世界经济论坛警告,船员技能水平将直接影响脱碳进程的速度。
据英国劳氏船级社(Lloyd's Register of Shipping)预测,随着替代燃料使用量激增,到2030年全球至少45万名船员需额外培训,2035左右这一数字将增至80万。为此,《STCW国际公约》正启动全面修订,计划于2025年制定针对氨、氢等燃料的船员培训指南。
目前,马士基等企业已推出多语种在线课程,涵盖船舶维护、化学品风险应对等内容。然而,DNV研究指出,技术路线的不确定性与监管空白使培训规划困难重重。
全球船员劳动输出国前五名为菲律宾、俄罗斯、印尼、中国、印度
联合国数据显示,菲律宾、俄罗斯、印尼、中国和印度占全球船员劳动力的44%,其中菲律宾与印尼合计占21%。两国正通过国际合作加速绿色技能培训: 菲律宾:与国际海事咨询委员会合作,提供专业训练; 印尼:依托国际劳工组织“繁荣技能计划”,推动产学合作与知识共享。此外,欧盟资助的Skillsea平台免费开放绿色技能、STEM等七类课程,助力船员自主学习。“海事转型必须确保包容性”,欧洲运输工人联合会(ETF)代表强调。随着国际海事组织与各国政府加紧制定政策,航运业的未来不仅需要清洁燃料与智能船舶,更需一支具备新技能、适应新挑战的船员队伍。